時事分享:學測國文考題趨勢


前幾天剛考完大學學測。今年的學測國文科考題很有意思,出現了麻醉風險等級表、文藝評論、歷史人物結合卡牌遊戲等素材,可以看出考題文本愈來愈多元,題型也愈來愈活,而且試題字數明顯增加,達1萬字以上。(2018年學測國文考題

這樣的變化反映了國語文教學目標--閱讀理解能力--的重要性,題目所要考的能力更符合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所需要具備的能力,因為現實中我們要閱讀的文本非常多,包括雜誌、書、新聞、歌詞、契約、公文、信件、說明書等等。

閱讀理解能力其實影響了我們在生活中讀取訊息、思考判斷進而運用、做決定的過程,放在學業上來看,國語文的理解也影響了其他科的學習,因為各科的知識都是以文字來呈現,理解能力決定了知識吸收的程度,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學校會力推閱讀的原因,想要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且廣泛的閱讀,一旦養成閱讀習慣,累積下來的效果非常驚人,對識字量、知識獲取、閱讀理解、寫作能力等都很有幫助。而這個能力不只有助於考試,也對生活、工作有助益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鼓勵學生多看書,國語想學好的最好辦法就是喜歡看書,就算是「閒書」(當然家長還是要篩選一下啦)。

關於考題的趨勢可以參考以下文章:
大考中心玩真的——2018年學測國文科考題的趨勢與意義

我整理重點如下:

一、未來出題方向:

  1. 情境式命題。考題中會出現許多來自生活中的情境,或是「學術探究情境」,也就是實驗題。
  2. 著重在閱讀理解、圖表判讀等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。除了純文字外,是否能精確解讀表格、繪圖、地圖等也是重點。
  3. 跨領域、跨學科的綜整題型,將取代零碎、片斷的記憶與背誦型知識

二、從純文學走向廣泛的閱讀理解。
學校教育所培育的現代公民,需要的是一種更基礎的、普遍的閱讀能力:你要讀得懂報章雜誌、內容農場、稅單、保險契約、(不需要太艱深知識基礎的)科學文獻、政治人物的發言、流行歌詞……簡而言之,有字的都是國文科的守備範圍,而且盡可能不要偏食「某一種特別的文字」。

也因此,教材和考題都將納入大量的「非文學文本」,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和各個知識學門都能納入,只要它需要動用的先備知識不超過高中生的水準,這些看似「很硬」的文字,都會成為國文科當然的守備範圍。國文科在此發揮的角色,並不是直接教你某一學科的知識,而是讓你有更好的閱讀理解能力,去廣泛吸收不同專業的知識。這對現代公民來說是很重要的,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非常複雜、議題快速輪轉的社會。

三、從標準答案走向思辨討論。

另外一個國文科的傳統思維,是將文本的詮釋固定化,預設了「作品、作者有標準的詮釋方式」,因而產生了限縮的標準答案。然而,無論是不是文學作品,大部分的文字都有一定的詮釋空間,而非只有一對一的解法

文字的詮釋本來就是可以思辨、討論的,或許有「目前比較多人支持的說法」,但不該有「絕對正確的說法」,這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意見交換。這種思辨、討論正是現代公民社會形成輿論的基礎。

比如說,當總統發表一份兩岸關係論述時,我們如何理解其中字句?一名藝人和經紀公司產生糾紛,發出了一份聲明,我們又如何詮釋這份聲明中的用意?這種思辨和討論不只是在大的政治社會結構有用,在生活的層次也很實用:當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說「我沒事」時,你該如何詮釋,又該如何回應?離家在外時,家人不斷傳訊關心你的近況時,是真的想知道近況資訊、還是希望你回去?這都不是「標準答案是什麼」可以解決的問題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經過一學期的觀察,我發現有些學生習慣性用背誦的方式學習,背誦的確是學習能力之一,我們通常需要先記得知識才比較清楚要如何去運用,但在背誦之前,能使知識穩固的駐紮在我們腦袋裡(變成長期記憶)的方法其實是理解和思考,而且只會背的結果往往是碰到題型變化就不知道要怎麼變通了。這份考題的改變方向其實也呼籲了這點,我們的世界是這麼的多元和複雜,必須要能活用知識才能順利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。

有學生在回饋單上問我能不能多給一些標準答案,嗯可是孩子啊......不是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啊!

留言

熱門文章